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栏目:人才引进落户 人气:0 时间:2023-07-11 来源:网络
(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引进粗放,应从国家层面制定扶持政策)
原创本刊记者董铁莹中国青年杂志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两会时刻:青年话题关键词”专题报道
策划/《中国青年》全媒体
统筹/本刊记者朱玉芳
编者按:
2021年3月4日、3月5日,全国两会开幕。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交出了一份扎实而精彩的“中国答卷”。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阔步迎来全面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直面问题和挑战,回应人民的期待,大家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消费、住房、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回应,并有不少面向青年的民生举措。
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中国青年》聚焦全国两会,推出“两会时刻:青年话题关键词”专题报道,回应青年成长发展问题,为奋斗的青春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
“两会时刻:青年话题关键词”专题报道③
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引进粗放,应从国家层面制定扶持政策
文/本刊记者董铁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创新被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众多研究表明,30—45岁的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活跃期和产出高峰期。他们的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是获取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黄金期”。
在我国,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中担当重任的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的量子力学团队平均年龄为35岁;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骨干都是“80后”“90后”……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中也指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而在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中,海外青年科技人才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根据《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各国对人才吸引力排行中,中国居第23位,比2014—2015年的第27名前进了4名。如何进一步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存在五大不足
今年两会上,全国青联的团体提案聚焦《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该提案指出: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当前,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背景下,亟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
近年来,我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引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还存在不足。
一是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海外科技人才安全保障体系。当前对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发展缺乏明确的左边法律右边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国外相关左边法律右边研究不够,对在国外知识产权相关纷争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在国内知识产权外泄可能渠道及相关争议后果预估不足,缺乏抗风险保护措施。
二是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领域及对象不够精准。当前引才的对象和标准比较粗放,存在以学校、专业名气及论文发表数量、职称等界定人才标准的现象,对我国迫切需求的领域和对象调查研究不够,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具体领域及对象不够聚焦,引进对象存在重科研人员、技术实用型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的问题。
三是海外人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海外人才长期居住在国外,对中国政府引才政策及具体动态不够了解,缺乏权威全面的信息渠道,人才供需双方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尚缺乏全面、权威的海外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四是引进海外人才后续配套政策落实力度不足。对海外人才存在重引进、轻发展问题,持续跟踪培养环节较为薄弱。同时,专业领域内的考核评价导向、成果转化、科研资源调配等及生活中的身份认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归国的重要因素。
五是在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当前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等是引才主要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国内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民间组织、中介机构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在人才引进中的参与度较低。这种方式很容易被人才所在国视为有政治目的而加以警惕并采取限制措施,也导致引进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关联度不高。应为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归优化柔性环境
该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共同完善海外引才工作机制,使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特别是抓住疫情过后部分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回国意愿强烈的契机,加大对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此,该提案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系统规划。制定系统的海外人才引进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海外人才专业领域需求重点清单及相关保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整体海外人才引进规划框架下,形成合力,及时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前沿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二是促进信息流动。搭建海外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平台,实时更新国内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大面向海外青年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信息宣传力度,打破信息壁垒,打通海外人才同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联系渠道。
三是完善引进机制。建立灵活的引才机制和务实的评价标准,引进成果上务实化,注重真正实现技术随人才回国;引进对象上精细化,建立有针对性的引才清单点对点联系。放宽对“人才回国”的定义,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人才智慧成果以灵活方式引入国内,创新调用全球青年人才资源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是加强引才保障。完善引进人才保护机制,降低人才回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大归侨身份认定的认可度,为人才回归优化柔性环境。建立高端人才与国际的评价互认机制,为高端人才国际国内流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就此提案,《中国青年》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海外归国科技人才等,他们均对提案表示赞同,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也欢迎读者和我们一起讨论。
依托相关部委建立海外科技人才供需网
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工作处马德良
我认为这份提案非常好。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科技人才要勇做创新先锋”,强调“科技大师们一方面要带领好我国科学创新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加大力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为这些宝贵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做好相关服务保障,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认真学习这份提案的基础上,我也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关于海外人才的政策,能否利用信息手段(如电子邮件),建立定向推送宣传制度?能否依托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类似“淘宝网”的人才供需网?能够定期(如每年)在中央政府层面分析研究海外人才引进形势和解决矛盾问题?能否制定国家层面的针对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政策?……
这份提案已经在落实层面有了很好的设想,我也希望通过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共同努力,能够将提案中的设想尽快落地,从而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敢于担当、奋力创新、勇做先锋,切实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要重视潜力无限的海外本硕类中层人才
杭州零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委员、海外归国青年科技人才王孟秋
总的来说,我非常认同这个提案里提出的几点意见。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海外青年科技人才是建设梯队里的一支中坚力量。
除此以外,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是加强对海外本硕类中层人才的重视。在今天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下,许多非常优秀的一流大学学生,在本科、硕士毕业后放弃了深造,现在选择更早地参加工作。这是不可忽视的一批力量,因为任何一个出色的科技创新团队,除了聚光灯下的科学领军人物外,更需要的是一支坚实的工程师队伍,其中大多是本硕学位的青年。以往我们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重点,更多的是放在高端人才(教授、外企高管等),对于这些相对来说没有高成就,但是潜力无限的青年人才队伍,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希望能够给他们也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毕业后尽早归国为祖国建设出力。
第二是增强对高层人才落地后在国内组建团队的辅导和支持。很多由海外高层人才回国创立的企业遇到的一个很大困难,就是在企业创立后,不能在短期内有效组建一支工程队伍。海外高层人才的优势是在某些技术和理论方面有很深的建树,但是弊端和缺点是缺乏国内工作的经历,缺乏人脉,也没有在国内带过团队,招兵买马速度较慢。而因为企业还在初创期,没有知名度,社会化招聘也困难重重,效率很低。过去仅仅是努力帮助创业者对接资本和政府资源,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等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青年创业人才对接社团、协会、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强行业交流,增进人才流动,这样的努力一定会实实在在地帮助这些创业企业取得成功。要为青年科技人才保持畅通的晋升通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教授黄方
这个提案从指出的问题到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好,我完全赞同。在建议部分,我认为可以再补充一点,就是简政放权,加大支持。一是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把人才评价权下放至用人单位,让单位根据实际需求精准引才。二是加大对人才集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磁聚效应,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吸引优秀人才。三是设立专项引才支持政策,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力度。
联系到近期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同样涉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问题。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开放融合,就要推进综合学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学术环境,打破各种限制和壁垒,营造吸引和培育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
要为青年科技人才保持畅通的晋升通道,这是各个行业一致的客观发展规律。需要从实际出发,晋升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同时有能力有水平的科技人员也要敢于任用。就像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由于科技创新的沉没成本比较高,因此社会要进一步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让年轻人能够摆脱功利心的倾向,一心一意搞科学研究。
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国内学术生态,没有好的生态,难以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最终也达不到引得进、留得住和用得好的目的。
要从多维度考量评定海外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青年》读者、海外归国青年科技人才
这个提案提供的信息已经覆盖得非常全面,我本人非常支持。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找国内的位置,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用人单位对一些新兴领域、前沿领域的人才是非常渴求的,但是常常要求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必须申请到国家人才项目才给予正式聘用。如果没有申请到,或者不聘用,或者大幅降低待遇。
但众所周知,一些重要的新兴前沿领域研究周期长,研究成果偏向实用转化,不易发论文,导致这群青年科技人才虽然做出了很出色的偏转化的成果,却难以申请到国家的人才项目,处于想回国工作却回不了国的尴尬境地。
我个人认为,在进行人才评定的时候,应全面评估申请人的多个方面,除了申请人发表的论文,还应该考虑申请人的专利、项目转化成果、研究方向是否是国际前沿、在国内是否稀缺、是否代表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弥补国家相关领域的短板等等。
只有从多维度考量以上因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归国的热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原标题:《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引进粗放,应从国家层面制定扶持政策》
阅读原文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