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落户服务分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研究生博士落户

奇迹,我州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竟然落户这里!

栏目:研究生博士落户 人气:0 时间:2023-02-12 来源:网络


奇迹,我州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竟然落户这里!

(奇迹,我州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竟然落户这里!)

  

  

七十载峥嵘岁月,七十载砥砺前行

  

  

州农科院坚守为农服务初心

  

攻坚克难,勇攀科研高峰

  

在恩施大地上写下了一行行壮丽诗篇

  

70年锐意进取,由单一作物研究,发展到营养健康研究。

  

70年人才培养,有了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津贴和省突出贡献奖的领军人才。

  

70年初心不改,面向农业科技前沿,由解决农民温饱到致力实现农民增收。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家,形象树在民心中”的誓言。

  

◆有一种创新坚守——

  

  

艰苦中奋发,困境中作为

  

从事农业科研,不仅要一只脚踏进泥土“接地气”,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还须另一只脚踏向未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几十年来,州农科院科研历程就是这样“拓展立地”、不断创新。他们始终把市场主体对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需求作为科研重点,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组建马铃薯、魔芋、硒资源、茶叶、水稻、玉米等2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组织科技攻关。

  

  

▲上世纪60年代办公楼

  

  

▲现在的农科院大楼全景图。

  

州农科院前身由天池山农科所和红庙农科所联合组建而成。天池山和红庙两层低矮破旧的瓦房,见证了州农科院育种创新上的一系列成就。

  

1955年,浙江省王一力、江西省刘介民、湖南省刘建武等人来到恩施,选择了贫困山区农业科研事业。

  

从此,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一代专家团队开启了研究小麦、马铃薯和玉米的科研奋斗史。

  

25年前,天池山又来了一位祖籍湖南的年轻人李卫东,他扎根天池山从事马铃薯研究,当初的嫩小子现已成为州农科院领导者、马铃薯学科带头人。

  

李卫东到任之时,由于条件艰苦,很多专家选择了“孔雀东南飞”。

  

  

▲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院长李卫东接受媒体专访。

  

面对科研人才断档的局面,李卫东返聘第一代骨干专家领军,与第二代专家团队并肩攻关,并培养出队伍庞大的第三代专家团队。

  

正是因为有了如王一力、刘介民、袁利群、刘必善、李卫东、张强、王黎明、向极钎、沈艳芬等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该院专家一代代接过接力棒,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铿锵前行,成绩斐然。

  

  

▲南南合作塞拉里昂专家来院考察。

  

州农科院新育成鄂马铃薯1号到鄂马铃薯16号等16个新品种,水稻“宜香107”等12个新品种,玉米“恩单803”等13个新品种,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出“鄂茶14”“鄂青蒿1号”“鄂魔芋1号”等实现了新突破。其中有国审品种8个,国家主推品种2个,研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供体系”,在整个武陵山区、西南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宜香107”推广

  

据了解,州农科院自建立以来,先后育成新品种83个,获科技成果奖181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66项,制定地方行业标准22项,获专利58项,发表论文270余篇。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转化率在90%以上,多个新品种成为国家、西南山区的主导品种、主推品种,科研成果应用创社会效益260亿元以上。

  

  

▲玉米科研团队成员在田间。

  

如今,该院还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科学家岗位,玉米、茶叶、水稻、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和华中薯类观测实验站,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站及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鄂西综合试验站的创新任务,获得了博士后招收资格,新的科研大楼正在筹建中……

  

◆有一种为农情怀——

  

  

热土上扎根,田野间写诗

  

专家跑田头,增收有准头。在利川市谋道镇四合村,群众一看到李卫东,便笑着说:

  

李院长来了,我们放心了。

  

推广技术、解决纠纷、引进企业,带着一批农民外出参观,鼓励他们学着干、跟着干,俨然一个“田保姆”。

  

  

▲2019年科技助农春耕现场会。

  

四合村贫困户在李卫东手把手指导下发展香菇产业,如今6万棒已出菇,收入可观。

  

干农技成果推广应用,天天坐办公室还怎么推广、怎么转化?一定要到田间地头去。

  

李卫东经常提点年轻人。

  

做农技推广既要有埋头拉车的精神,更要有抬头看路的理念。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成果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马铃薯种薯大田生产基地。

  

当第一个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3号”诞生时,州农科院及时争取省农业厅支持,建立新品种推广联合体。3年时间,该品种覆盖全省,辐射西南地区,面积近千万亩。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鄂马铃薯5号”连续两年成为国家主推品种,现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

  

  

▲天池山马铃薯育种基地一角。

  

无论走得多远,州农科院始终牢记为农服务的初心。

  

内部协同上,一改过去单兵作战局面,探索多学科交叉合作机制,形成了集成攻关“拳头”优势,为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水稻基地。

  

外部协同上,走出国门,联合名校,连接农企,牵手合作组织,多渠道多合作,不断实现互利共赢。

  

几十年来,该院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村、户,开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5个马铃薯主食化试点之一,州农科院将其纳入服务企业,派出团队指导企业建设基地、申报项目等,协助企业研发了多款马铃薯主食化产品,成功申报了马铃薯主粮化建设项目,获得经费55万元。

  

  

▲魔芋育种。

  

几年前,州农科院专家通过人工授粉杂交,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个杂交魔芋新品种,每株可收获500粒左右魔芋实生种子。

  

该院与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指导企业大规模种植,可产魔芋种近400万粒。农民可直接播种,比种芋种植方便得多。这一成果转化,可以减少魔芋病害,补足魔芋产业种子短板。

  

  

▲科技成果转让签约。

  

几十年来,成果转化的例子不胜枚举,覆盖武陵山区。跑田头、下基层、抓示范、做培训,推新技术、新品种,州农科院专家的足迹遍布恩施州88个乡镇,汗水洒向田野,黝黑的皮肤就是见证。

  

数据显示,州农科院先后为30多家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与30多个村结成帮扶对子,举办各类培训169场次,示范种养50余项,送优良种2.5万公斤。

  

◆有一种发展信念——

  

  

人才有平台,前进有动力

  

●2010年,由州农科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魔芋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奠定了州农科院在全国魔芋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2年,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中心在州农科院挂牌,2019年州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达成科技合作协议,支持州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如今目标实现。

  

  

▲高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无土栽培示范园。

  

●2013年,我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在州农科院挂牌成立。随后,硒应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硒生物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挂牌,全州52家涉硒企业与州农科院结成硒资源科技创新团队。

  

  

▲硒蛋白片。

  

●2015年,湖北省农科院恩施分院挂牌,按照省里要求,全面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山区茶园现场会。

  

●2016年,州农科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功能性食品联合攻关,这是继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合作之后的又一国际合作。随后,该院又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比利时孔塞多农业大学等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全面展开。

  

●2018年,州农科院获“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开启了营养、健康、养生科学研究新课题。

  

●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我州召开,州农科院各项科研工作接受各方面专家、领导检阅。

  

……

  

几十年来,坚持开放办院,与国内合作,与国际接轨,州农科院平台越来越高。其中,马铃薯、硒资源、茶叶、魔芋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都颇具影响力。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实力。有了更高平台,人才才能留得住。

  

招硕引博、就地培养,州农科院人才梯次“接力”,人才梯队稳健。

  

重点支持中青年人才主持、承担课题。全面实施中青年科研人员“顶天”深造、“立地”实践、学科团队带头人“传帮带”,带出了一批后备人才。

  

  

▲中油杂7819高产示范田。

  

长期以来,州农科院紧紧围绕服务产业科技需求的职责使命,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以全面贯彻落实“三个面向”“两个一流”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抓手,不断吸引聚集优秀农业科技人才,逐步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优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州乃至武陵山区农业科技事业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宽渠道育人才。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近10年来,近20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参加各种学术会150余人次,邀请专家培训40余次。

  

营造环境引人才。出台系列引进激励办法,对录用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人才给予优厚待遇。近几年来,选拔优秀研究生超过50人。

  

创新机制活人才。通过岗位设置和实施课题主持人,组建了2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一批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给予位子留人才。以“政治坚定、业绩精湛、道德纯洁、作风优良”作为考核用人标准,让庸者下、能者上。

  

如今,州农科院拥有在职正高职称21人、副高48人、中级35人,有博士1人、硕士57人,涌现出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

  

  

▲为帮扶村捐赠中蜂。

  

搭平台,揽人才,加速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地市州级农业科研单位。

  

“有一支不怕困苦、不畏艰难、团结一致、努力向前的科研队伍,州农科院各项工作定会不断向前迈进。”州农科院党委书记王波说。

  

长风如沐,春华秋实。走进新时代,州农科院仍将致力于以科研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本版图片由州农科院提供)

  

记者冉运芳王宇通讯员杨真杭

  

编辑|刘盟萌

  

编审|曾伟

  

近期最热↓

  

全域贫困怎么破?恩施这么做利川为什么这么红?效果图曝光!恩施城区将再添一景区9年前没有一寸公路!恩施这个“孤岛”村如何创造"中国奇迹"?示意图公布!30日起凤天路恢复双向通行,红江桥单行改向……轻易不要去翻宣恩人的朋友圈!鹤峰人民有点激动!好消息来得太密集【现场直击】恩施首条国际航线正式通航

  

举报/反馈

13671738356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上一篇: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落户问题的通知
下一篇:儿子博士毕业是落户上海好,还是南京好

返回
列表